AI冲击下小语种专业的‘冰火两重天’

AI头条1个月前发布 freeAI
0
AI冲击下小语种专业的‘冰火两重天’

中国翻译协会

在当今时代,小语种专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冰火两重天’境遇。

一、入境游热潮下小语种导游的‘高光时刻’

近年来,中国入境游市场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最新统计,今年1月至11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达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这一庞大的数字彰显了中国对外国游客的强大吸引力。国家移民管理局官网 上的详细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趋势。不仅如此,以“China Travel”为标签的单支视频在YouTube平台上播放量最高突破8000万次,TikTok视频总播放量更是近10亿,“周五下班去中国”也成为了境外社交媒体的热门词汇。

在这股旅游热潮中,小语种导游成为了稀缺且抢手的人才。例如,西班牙语导游赵文钰,今年10月在北京带一个墨西哥游客团跑了四天后,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Nadia木兮”开心地分享了此次经历,三天收入近4000元,包含翻译佣金、加班费、小费、食宿报销等。她表示,随着中国入境游市场的火热,自己凭借去年在墨西哥做交换生时积累的经验,回国后做起了兼职导游。同样,重庆的大四西班牙语学生葛佳也考取了专业对口的小语种导游证,于今年9月开始接待来自巴塞罗那的游客,其收费在800元-1000元左右,是中文导游的2-3倍。

成都导游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透露,近几个月小语种导游咨询量大概增加了5倍。而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12月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0501号建议的答复,在现有约65万持证导游中,中文导游占比约93%,英语导游占比约6%,其他语种导游占比仅约1%,这充分说明了外语类导游人才的紧俏程度。

此外,张家界作为旅游胜地,也受益于入境游政策的利好。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口岸作为新增的21个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之一,迎来了更多的外国游客。截至12月22日,该机场共迎来境外航班3681架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1.56倍。受此影响,今年我国导游报考人数大幅增长,外语类报考人数更是激增,如福建外语类报名考生531人,同比增长超180%,海南外语类考生同比增长超90%。

二、高校外语专业的‘寒冬’

然而,与小语种导游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外语专业尤其是小语种专业却面临着诸多困境。今年以来,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对专业进行调整,宣布暂停外语专业招生。7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停止了俄语笔译、意大利语口译等多个小语种专业的硕士招生;5月,济南大学停招朝鲜语、德语专业,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24年暂停英语专业招生。

据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至202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在过去5年间,至少有101所本科院校撤销了外语类专业,其中日语、英语、朝鲜语专业为撤销学校数量最多的专业。同时,许多外语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和位次也呈现下滑趋势。以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西班牙语为例,其在重庆的历史类普通类提前批分数线,2024年最低分为513分,最低分排名12268;2022年最低分为520分,最低分排名9382;2019年最低分为577分,最低分排名3633。北京语言大学的葡萄牙语在北京的理工提前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在下降,2019年最低分为636分,最低分排名3606,而2024年其最低分为592分,最低分排名12263。

不仅中国高校如此,其他国家的高校也有类似情况。如今年韩国德成女子大学决定从明年起不再招收法语和德语两个专业的学生,据央视财经报道,校方表示此举是受学生人数减少、智能化时代教育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数据显示,韩国全国四年制大学的语言专业的数量五年间减少了五分之一,同一时期,语言专业的入学人数也减少了18%。

在我国,多个高校还出现了小语种专业招生不足的情况。7月,湖南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湖南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提前批(非艺术类)征集志愿国家任务计划》中甚至出现了北京大学,此次北大补录的专业是A51专业组的俄语和朝鲜语。此外,以安徽省为例,其高校外语专业曾因就业率低被红牌警示。《安徽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3)》中,毕业去向落实率相对较低的21个本科专业中包含德语,而在《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1)》中,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的20个本科专业中包含朝鲜语、阿拉伯语、英语(翻译)。2022年,安徽省发布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宣布“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进一步完善了学科专业的“预警清单”制度和退出机制。

三、AI冲击下外语专业的求生之路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对外语专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央视财经此前报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语言工作者的需求下降,外语专业和翻译工作受到直接冲击,外语学习的必要性也受到质疑,在部分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教育中,外语类专业面临着AI的严酷挤压。

据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经营范围中含有“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翻译”业务的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由2022年底的588家增长至2023年底的839家。与此同时,2023年翻译企业“外译中”业务相比2022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外译外”业务占比自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相较2022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此外,各高校分别有27.4%和29.9%的BTI(翻译本科)学生和MTI(翻译硕士专硕)学生毕业后离开了翻译或相关行业。

那么,外语翻译究竟会不会被AI取代呢?赵文钰认为,翻译分为笔译、听译、陪同口译等,其中笔译最容易被AI取代,且目前市场上的很多AI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听译和陪同口译是完全不能够被AI取代的。以外语导游为例,作为陪同口译中的一种,除了翻译之外,更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因为旅游是为了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与人产生链接是很重要的一环,而不是单纯跟机器对话。而且AI目前的答案都是预设好的,比较冰冷、刻板,缺乏临时反应能力,也难以实现情感互动。葛佳也认同这一观点,她表示人工智能会代替笔译,但不会代替小语种导游,因为小语种的机器翻译质量不算很高,样本训练较少,而导游服务更注重给客户提供情绪价值和陪同服务,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

针对外语专业“遇冷”的情况,2022年起,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鼓励高校培养“小语种+”复合型人才。近年来,许多高校也已经推出了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今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增了9个“外语+专业”双学士学位项目,包括“商务英语+法学”“德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俄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西班牙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意大利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朝鲜语+金融学”等。去年,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设阿拉伯语(涉外石油人才实验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培养精通阿拉伯语和石油工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可获两校认可的学士学位证书。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所说,人工智能时代,可以把基础工作交给AI,但“译后处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等工作还是要交给HI(Human Intelligence)。外语专业学生应成为‘文理混搭’的复合型人才,发挥外语人得天独厚、无法替代的特长,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