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领域的企业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公众关注。然而,在这场AI热潮中,许多非AI初创企业却发现自己陷入了融资困难的局面。
早在今年年初,有行业专家就宣称后疫情时期的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建议那些能够渡过难关的公司应该优先考虑业务扩展而非削减成本。但现实情况是,仍有数千家公司难以获得新一轮的融资或提高估值,这其中包括了许多非AI初创企业。
根据一家专注于后期投资策略的风险投资公司Tribeca Venture Partners的共同创始人Brian Hirsch的说法,这些公司在进行新轮融资时往往需要接受与之前相同的估值,甚至更低。这种情况下,现有的投资者通常愿意继续支持公司,但他们需要像Tribeca Ventures这样的第三方来评估交易的价值。
VCs对支持AI公司的热情高涨,愿意以极高的估值注入资金,但对于其他类型的创业项目,则显得尤为谨慎。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通过Carta提供的最新估值数据得到了印证:软件行业的Series B轮次中,最低10%的公司仅获得了4000万美元的前估值,而最高的10%则达到了近10亿美元。对于更成熟的Series D轮融资,估值差距更是从2700万美元到52亿美元不等。
显然,位于估值高端的公司大多涉及到了AI技术的应用。例如,语音克隆初创公司ElevenLabs在今年早些时候完成了9.2亿美元的B轮融资,使其估值达到9.2亿美元;而Cohere也在其D轮融资中获得了5亿美元的投资,估值达到了50亿美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非AI初创企业而言,即便是在ZIRP时代之后筹集了资金,它们现在也面临着截然不同的融资环境。那些在18个月前完成A轮融资的非AI公司,如今想要推进到B轮融资变得异常艰难,即使它们实现了不错的收入增长。正如Hirsch所言:“创始人们可能感觉自己就像是高中生,没有被邀请参加酷炫的派对。”
尽管如此,Tribeca Ventures正在利用其增长基金帮助一些较为成熟的初创企业重新定价,特别是那些年收入超过2000万美元的公司。这些初创企业虽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率,但其估值对于当前市场来说过高。对此,Hirsch表示:“我们仍然处于调整的过程中,预计还需要几年时间来清理市场上的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