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Figure弃用OpenAI,全力自研模型

字数 898,阅读大约需 5 分钟

重磅!Figure弃用OpenAI,全力自研模型
专注于人工智能研究与开发的组织,开展多种AI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探索

Figure弃用OpenAI,转向自研模型

近日,致力于将通用人形机器人推向商业和家庭应用的机器人公司Figure AI宣布,因一项“重大突破”,他们将终止与OpenAI的合作,转而专注于内部人工智能模型的研发。这一消息于周二在X平台公布,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Figure与OpenAI的过往合作

OpenAI长期是Figure的投资者。去年,双方达成合作协议,旨在“为类人机器人开发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同时,Figure宣布完成6.75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达26亿美元。截至目前,Figure已从投资者处共筹集15亿美元。去年8月,两家公司还宣布Figure 02人形机器人将使用OpenAI模型进行自然语言通信。

合作终止原因——集成难题

Figur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rett Adcock表示,此次合作终止关键在于集成。OpenAI业务广泛,其智能模型亦然。而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机器人等物理对象的具身人工智能并非OpenAI主要关注点。Adcock认为,正确解决方案是构建专注为特定硬件提供动力的端到端人工智能模型。他指出:“要在现实世界大规模解决具身人工智能问题,就必须对机器人人工智能进行垂直整合。出于与不能外包硬件相同的原因,我们也不能外包人工智能。”

行业背景与相似案例

OpenAI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多元。例如,它也是挪威机器人初创公司1X的主要支持者。多数人形机器人公司专注仓库和工厂场景,1X却将重点转向家庭场景。Figure去年9月在位于森尼韦尔的办公室表示,公司也在探索将系统应用于家庭场景,但这并非首要任务。毕竟,在探索新技术方面,汽车制造商资金实力比个人更雄厚,如宝马去年宣布已开始在位于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部署Figure机器人。

同时,不少人形机器人公司都在开发自己的定制AI模型。例如,去年10月,波士顿动力[1]宣布与丰田研究所合作,为Atlas人形机器人赋予人工智能。这表明,尽管行业内合作普遍,但各公司也在寻求技术自主性,以满足自身产品需求。

Figure的发展优势与挑战

Figure的大规模融资使其能迅速扩充硬件和软件团队。公司最近迁至更大的湾区办公室,以容纳快速增长的员工队伍。从产品开发角度看,采用类似苹果生态系统的方法开发专有软件,有助于创造与自身硬件系统特别适配的软件。然而,这种方式既困难又耗费大量资源。

OpenAI似乎也在探索人形机器人硬件。上周五,该公司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交一项涉及人形机器人的商标申请,文本提及“用户可编程人形机器人”以及“具有通信和学习功能以协助和娱乐人们的人形机器人”。

引用链接

[1] 波士顿动力: https://www.bostondynamics.com/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